伊通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笑脸·勋章 ——伊通满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侧记

时间:2020-11-28 21:41:41 来源:伊通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笑脸.jpg

笑脸 . 勋章 

——伊通满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侧记


他们原本生活贫困,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完成了从脱贫到致富的华丽转身。看着乡亲们忙碌的身影,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欢快的声音和绽放的笑容就是伊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最好成果。

伊通县二道镇黄家村脱贫户付亚文,2017年因病致贫。经过自身努力积极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用于养牛和政府帮扶,于2018年脱贫,同时也是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典型。

伊通县河源镇联合村脱贫户孙兆录,因为以前当过木匠,就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和原材料,做起了伐锯、磨剪子和菜刀的小本买卖。2018年种植两亩扫帚米子,扎扫帚卖掉,已于2018年脱贫。

伊通县黄岭子镇保家村脱贫户王安。因家人重病致贫,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王安养牛又养羊,养鸡又养鹅,日子越过越好了。

伊通县景台镇昌盛村脱贫户白光超。2018年获得扶贫产业项目分红,加上外出务工和种植收入,当年实现脱贫。2019年末为了增收,又购买黄牛3头,两大一小,2020年养牛收入12000余元。

伊通县靠山镇靠山村脱贫户刘国林。在产业指导员帮助指导下,连年丰收。2020年刘国林又承包了8亩地,增加收入。

伊通县三道乡前瓦村脱贫户张丽影。在三道乡街道开了麻辣烫快餐店,快餐店里干净整洁、菜鲜味美,很受顾客欢迎,回头客也很多。

伊通县新兴乡闫家村桦树屯脱贫户池会春,因妻子重病致贫。2018年的一天,池会春主动向村“两委”要求自主脱贫。从此,麻将桌上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了。最近,在扶贫政策帮扶下,他又找到了一份喂鹿的工作。

伊通县伊丹镇大岭村脱贫户梁士波,因病于2013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摘掉贫困户“帽子”,他努力学习饲养知识,在家建起猪舍,成功脱贫。目前,他还在村里做保洁工作。

伊通满族自治县共有18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38户8958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部署要求,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深入落实“五个一批”任务,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截止目前,27个村已经全面实现脱贫成效目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38户8958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户变身产业指导 带动众乡亲共同致富

“我家是贫困户,党和政府帮助我很多,给我盖了新房子,让我当产业指导员,这是对我的信任,觉得我这老头还有用,我高兴啊!我脱贫了!我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大孤山镇的楚玖山是一名老党员,一家三口靠种地生活,妻子郑淑兰患有脑梗、心梗,女儿患有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是孟家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在驻村第一书记陈春光的建议下被聘用为孟家村产业指导员。从此以后,他多次参加县镇的产业指导技术培训,前后两次到企业合作社学习种植技术,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帮助全村40户人家发展庭院经济苏子叶种植项目。从贫困户到产业指导员,从别人帮助他,到他帮助别人,楚玖山干每一件事,都凝结着他对党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发展家庭畜牧业 确保脱贫不返贫

大孤山镇升礼村二道河子屯贫困户战兴杰,2017年底符合脱贫标准,当年脱贫。但是两个孩子一个在家读书,一个考上了大学,他既要照顾小的,不能出门打工,又要担负大的,在外的生活费和学费。为了防止他家出现返贫情况,扶贫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共同商议,先帮他家申请了教育扶贫的“两免一补”政策,然后又申请扶贫的小额信贷资金2万元,用于发展家庭畜牧业。2018年11月他在大家的帮助下搭建了猪舍,购进饲料,开始进行母猪养殖,在县里专业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家的猪养的又肥又健康,2019年10月猪肉价格上涨,战兴杰当年收益3万多元,真真的赚的杯满钵满。今年,他用赚到的钱又搭建一间育肥猪舍,准备继续养殖3只育肥猪,到春节期间销售,按照市场行情看,2020年底战兴杰家庭养殖销售收入达到10万元不是梦。

伊通县大孤山镇升礼村脱贫户战兴杰(后补缺资料).jpg


尿毒症患者的“逆袭”之路

李百灵的家位于伊通镇跃进村二组,本人患有尿毒症, 婆婆患有乳腺癌,她和两个孩子、丈夫、公公住在一起。纳入贫困户同年纳入低保户,2018年国家出台“小额扶贫贷款”的政策,村委会第一时间通知到了她。

“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班子的干部来我家,鼓励我发展种植或养殖,说我家是贫困户,能申请“零”利息的小额贷款, 我心动了,决定在家养牛。 2018年我贷款3万元,养了4头小牛,养了一年,卖了一头,2019年养了3头。前几天村里通知,整镇大樱桃项目又能给我家补助375块钱,已经公示完了,今年夏天,我还在国家号召地摊经济的时候申请了一个小摊位,卖冰激凌,我姑娘的零花钱也挣出来了”。

 “我这尿毒症,透析正常没有报销一个季度得花3万-5万元 ,有了国家报销后自己一个月就几百元,我能挺到现在一是依靠强大的政府、强大的医疗政策,县里和村上的干部总来看我,帮我出主意。二是有两个爱学习的好闺女,她们就是我的动力。三是有一个任劳任怨的好丈夫,是他一直照顾我。我做梦都没想到我一个尿毒症患者还能自己挣钱,现在我们家终于脱贫了”。说这些话的时候,百灵眼里含着泪,嘴角却挂着一抹微笑。

伊通镇跃进村脱贫户李百灵.jpg


凭手艺脱贫 靠政策致富

清晨,一声声“豆腐”的叫卖声打破了村庄里的宁静,一辆电动三轮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就是小孤山镇宏大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崔发。

2013年,崔发因病被评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他患有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儿子也患上了肝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镇村包保人多次到崔发家中进行走访慰问,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并积极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017年,崔发告别住了大半辈子的茅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崔发逢人便说: 党的政策好啊,做梦也没想到我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住上新房之后,崔发就一直琢磨,国家的政策好,只要肯吃苦,就能赚到钱,争取早日脱贫,决不拖国家后退。

这时候,他想重操旧业——做豆腐。这可是他的老本行, 说干就干,崔发信心满满。可是,由于崔发患有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豆腐只能坐在家里卖,豆腐卖不了,剩下的都坏了,路似乎又被堵死了。扶贫干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帮助他申请了贷款,购买了一辆电动车,可也巧,车买来了,村里新修的路也通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从此,周围人吃上了热乎豆腐,崔发也摆脱了贫困户身份,开启了新的致富奔小康之路。

因病致贫不放弃 脱贫不忘助乡邻

西苇镇的贫困户李艳娟原本生活的平静而幸福,但从丈夫患病不能自理的那一刻开始,整个家庭就蒙上了沉重的阴霾。

“要不是有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我是真撑不下去了”2016年,伊通健康扶贫“五道防线”全面实施,李艳娟的丈夫成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政策的受惠者,镇卫生院和村医不定期的来家里进行上门检查、治疗并且免费发放药品,在多方不断的努力与配合下,平时不能下地的丈夫站了起来,甚至可以简单的打扫屋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2018年,她报名申请了村委会设置的公益性岗位工作,家里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驻村干部与帮扶责任人给她购买了鸡雏,去年她家养的100多只小鸡卖了5000多元,鸡蛋卖了3000多元,鸡蛋的收入持平了饲养小鸡的成本,今年他和丈夫特意买了孵化机,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年底,她怀着满满的感激,拿着自家养的土鸡准备送给扶贫包保人和村上的干部,可是谁也不收她的礼,她说:“你们收下吧,没有你们,哪来我家的好生活”。那些帮助他的人却说:“你的好生活是因为党的好政策,你要谢,就谢你赶上了这个好时代吧”。于是她试着开始帮助身边的人,她觉得,让身边更多的人生活变得好起来,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感谢,国家帮咱们脱贫,咱们自己也得出力!她开始带着其他贫困户一起去干活挣钱,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们夫妻俩第一个到场,其他贫困户有了困难,她更是竭尽所能的提供帮助。在她的影响下,他们村的家庭农场发展越来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


芽苗菜 托起稳稳地幸福

“十来年了,自己没挣过钱,就是累赘,现在自己在家种芽苗菜还能赚到钱,太高兴了。”周立民开心地说,他原是马鞍山镇新风村的贫困户,如今已经脱贫了,而让他的生活重新有了奔头的正是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芽苗菜。

2019年4月中旬,第一书记齐青宇来到了新风村,上任的头一件事就是在新风村推动扶贫产业——生产芽苗菜。很快,他在伊通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筹建生产芽苗菜的温室。

芽苗菜生产不是重体力劳动,只要细心、耐心,一般人都能经营。贫困户王海波做过大手术,贫困户陈井江得过脑血栓,芽苗菜温室建成后,齐青宇便动员他们来打工,每月工资1000元,还不影响在家务农和照顾家人。 

除了到温室打工外,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在家种植芽苗菜,像贫困户周立民,每天种植芽苗菜纯收入就能达到40元。 目前,马鞍镇芽苗菜的生产、销售都在稳步推进。小小芽苗菜快速地生发,绿意盎然,它给人们提供营养食材的同时,也给贫困群众带去了美好的希望和稳稳的幸福。


这样的故事,在伊通4838户脱贫户的家中已经轮番上演了五年,五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聚焦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重点任务,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提升贫困户生活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危房改造方面,五年来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8458.95万元,改造贫困户危房2414户,同时实施贫困人口房屋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对贫困户自有住房、投亲靠友房屋、长期租赁房屋进行安全性鉴定,实现贫困人口安全住房全覆盖。安全饮水方面,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今年5月工程全部达标验收 。教育扶贫方面,深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累计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除、补助3480人次241.03万元,并采取“一对一”包保、送教上门等措施,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健康扶贫方面,筑牢健康扶贫“五道防线”,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措施,攻坚期内,贫困人口累计享受补助59073人次、8088.71万元。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按照“基本医疗有保障”要求全部达标。五年来,通过开展巡诊、义诊活动,为贫困人口提供14万余人次医疗服务,发放免费药品价值30余万元。全县187个行政村, 全部开通线上报销平台。道路交通方面,201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01亿元,建设贫困村道路155.4公里,彻底解决了贫困村行路难问题。

全面推进扶贫政策落地。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五年累计投入中央、省、市、县扶贫资金1.29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78个,贫困人口人均分红达912元。二是促进就业创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2016年以来,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业扶贫行动日”等活动为契机,组织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50场。建设扶贫车间1处。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23人。开辟拓展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渠道,开发扶贫公益岗37个、临时公益岗96个,开发疫情期间扶贫特岗239个、扶贫专岗1096个。三是推进小额信贷,破解金融扶贫短板。大力宣传小额信贷“两免”政策,全面完善合作银行确定、建立风险补偿金、信用等级评定等基础性工作,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80户1012笔1377.35万元,获贷率54.6%,户贷量1.36万元,无逾期未还款情况。四是实行“两线合一”,提升兜底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四个一批”专项行动,落实脱贫渐退政策,实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2016年以来,为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的贫困人口发放补助17818人次、3865.8万元,发放贫困人口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7996人次、730.54万元。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累计补助代缴资金40473人次404.73万元。

全面构建巩固提升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原则,配齐配强27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018年向超过40户贫困户的非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25名、驻村工作队员50名,2019年选派第一书记147人,实现187个村派驻包保全覆盖,并严格落实《伊通满族自治县驻村管理办法》,建立县乡两级考核体系,切实发挥驻村帮扶作用。全力抓脱贫工作的同时,对已退出贫困村、已脱贫人口实行“四个不摘”机制,瞄准脱贫户和边缘户两类临贫、易贫重点人群,针对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从源头上筑起返贫致贫“防护堤”。2019年12月制定下发《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防致贫实施方案》,建立“未贫先防”科学精准长效机制,严控贫困增量,消除贫困总量,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4.83万元,以10690人为防贫参保基数购置社会保障基金,目前“防贫保”已完成理赔19例,发放救助金45.24万元,14人正在理赔核查,有效保障了“两户人员”生活质量不滑坡,稳定脱贫不反弹。 

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镇组织村民、贫困户开展电焊技工培训工作.jpg

(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镇组织村民、贫困户开展电焊技工培训工作)

(西苇镇碱场村笨榨豆油扶贫项目工作人员正在装卸豆饼)

家庭签约医疗团队给贫困户体检1.jpg

(小孤山镇家庭签约医生为贫困户做检查)

(伊通扶贫产品展销大集)

111.jpg

(孟家村第一书记陈春光、村书记苏迎才为贫困户楚瑞春发放扶贫项目分红金)

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张张苦尽甘来的笑脸,写满了脱贫群众的幸福指数,更是他们授予伊通各级帮扶干部的最美勋章……

图文资料由伊通扶贫办(张仕达、邵冬花)提供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