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通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基层建设年”各项部署要求,切实提高站位,压紧压实责任,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强化组织保障、加强人才支撑,做到“三个坚持”,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落地见效。
坚持服务乡村振兴。从全局着眼,突出党建引领。开展“党旗插在合作社”专项活动,成立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专班,开展集中培训2次,现场培训23次,下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流程,明确村党支部合作社成立标准,加快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61家,预计流转土地面积44120亩,吸纳入社群众人数9211人,带动非入社群众人数8920人,增加集体经济年收入219万元。从长远入手,科学制定目标。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会同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制定全县未来五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分类实施方案,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取得新突破,实现整县提升。2021年,全县10万元以上村占比67.9%,超出省定标准7.9%,村均集体经济达18万元,增幅8.3%。从实际出发,加强工作力量。特派149名“青年党政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下发41项重点任务清单,压实责任、强化管理,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城乡基层治理等任务落地落实,与去年同期相比,驻村覆盖率增加80%,驻村人数增加1.6倍,实现全覆盖。从关键抓起,用活政策资金,在连续3年申请30个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形成君子兰花卉、笨榨豆油、河源大米等“一村一品、地标产品”项目的基础上,2022年再次争取11个扶持村项目,申请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550万元,主动对接全市肉牛产业集群,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坚持强化组织保障。优先选配实绩突出的乡镇党政正职,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和优秀“四方面人员”进乡镇领导班子,实现整体功能增强。持续优化班子结构,坚持优秀干部资源向乡镇倾斜、向一线倾斜,制定出台《加快干部向基层流动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县直部门(单位)干部向乡镇基层流动,树立“先下后上”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通过到乡镇任职、挂职或任驻村干部等方式历练成长,持续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同时抓激励干部制度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了“两个《意见》、一个《措施》、一个《办法》”,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优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机制。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深入防控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提拔重用14人,晋升职级93人,选树先进典型3552名,形成了良好的导向效应。
坚持加强人才支撑。开展专项引才。组织开展伊通首次专项人才引进行动,使用“人才编制池”编制13个,为22家事业单位引才50人。前期,我们面向中公等4个国家级培训机构、14个省内高校网站、12个兄弟市县相关部门等平台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广泛宣传,有1966人报名、1371人参加笔试,招考比例为1:27,实现了优选优,招考人员数量和质量都创我县招考历史新高,破解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急需紧缺人才无渠道招录难题。做优服务聚才。率先出台落实全省支持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创造性提出我县激励人才助力乡村振兴16条举措。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各类培训40余期,2500余人次,培育乡土人才。开展“人才引培主题服务日”座谈会暨“校地”合作签约活动,已申报见习基地企事业单位26家,见习人员203人,发放见习补贴86万元。加强校院地、校院企合作,积极推动铠绎大樱桃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专家伊通行”等活动,目前已与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后续将深度对接,加快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千方百计留才。克服机动编制紧缺现状,成立县人才引进服务中心,建立“人才编制池”,编制专门用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深入落实“万名大学生留平计划”,2021年招录各类人才585人,争取省农科生“订单式”培养岗位名额22个,“三支一扶”名额2个,招录总数为近五年新高。(通讯员:中共伊通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林奥 王喆)
